北京扁平疣专业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8833387258790876&wfr=spider&for=pc

“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

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

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

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

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年5月22日下午1时7分,我国“杂交水稻之父”,敬爱的袁隆平爷爷,在看到全过人民吃饱了午餐后,心满意足地合上眼睛,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举国上下面对这样一位伟人的离去,无不哀恸、惋惜。

非常惭愧地讲,虽然从上学起,“袁隆平”这个名字就像大山一样在我心目中矗立,而且,成人之后日常生活还特别爱用一个袁老的表情包....(气氛不太对就不在这里放了)

但是,对于袁院士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我是一无所知的。

即使在年的祖国70周年大庆特别节目中,看到袁爷爷为了接受“共和国勋章”而在家中缓缓穿上崭新的西装时,镜子中映出的那张饱经日晒、布满沧桑的脸,还是让人打心眼儿里认定:

“他一定来自于一个农民之家”。

没想到,直到袁老去世的当天,看到铺天盖地对于他的缅怀文献时,我才后知后觉地明白过来,袁爷爷不仅文化背景不凡,更是拥有着真·高知父亲+真·名媛母亲这样的王炸家庭组合啊。

看到袁老写给他母亲华静的哀思书信《妈妈,稻子熟了》,我更是被感动到潸然泪下。

在信中,袁隆平说道“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在连夜翻阅了各种文章后,我终于试图用那些琐碎的文字拼凑出一个更立体的华静。我也不得不感叹,袁老在信中对母亲的赞誉,真的无半句虚言。

如果没有华静的言传身教,也许真的不会有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

华静似乎在用她的一生诠释,教育、爱和信念的重要性。

对于找到五万分之一的野生不育株,这三点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这篇文章,其实又是我加更出来的。上一次对“母亲”这个话题如此深有同感,还是在看了电影《你好,李焕英》之后

不知为何,这样为孩子无私奉献、教他们热爱生活、同时又毫不功利的“素鸡”妈妈,总是能瞬间戳中我的内心。

她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妈妈楷模。

所以,今天也借这篇文章给大家描绘一个更生动的华静,同时也希望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都能永远记得袁爷爷,以及他伟大的天使妈妈。

斜杠青年缔造者

真真切切的“素鸡”妈妈

老司机妈妈们,一定听到“素鸡”这个词都能露出会心一笑。

素鸡:指鸡血式地对娃进行艺术、体育等素质教育。

不同于功利地专注于应试教育,素鸡妈妈更在意孩子的情操培养,综合发展。袁爷爷就是被他的真名媛“素鸡”母亲华静,培养成了一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斜杠青年。

袁隆平医院(没错,就是现在大家排队医院),接生大夫是后来成了国际妇科界大V的林巧稚。

看到这里,是不是就能略微get到我们袁爷爷出身的不一般了。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出生在扬州一个富商家庭,从小被父亲送到英国人办的学校读书,接受西方信仰、礼仪、文化、艺术教育,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文。她后来教育儿子英文,经常引用箴言、典故,出口成章(具体有哪些智慧箴言,后面我还会详细讲)。

高中毕业后,华静在北京一所学校任教。校长正是她未来的丈夫——袁兴烈。

后来战火纷飞,全家人离开北平,辗转湖北、湖南等地。夫妻俩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不管来到哪个地方,他们都要把孩子送去读书。

年秋天,袁隆平一家迁居到汉口,丈夫袁兴烈投笔从戎。

由于家里无人照看孩子,华静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教育孩子比自己事业更重要,于是毅然辞去教师工作,把精力完全放在教育孩子身上。

她一直告诉孩子们:你们活着是有神圣使命的,可以造福很多人,你们要爱土地,爱自然。她不看重成绩,却非常看重孩子的品德与情操。

袁隆平在母亲的熏陶下,对艺术、体育、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且造诣很深。更重要的是,同样在母亲的引领下,袁隆平对山野间的土地和苍灵滋生了浓浓的热爱。

除了农业,斜杠青年袁爷爷具体在多少个领域有过造诣,咱们可以这么细数一下:

他是游泳健将,得过省运会银牌。年,贺龙主持西南地区运动会,他代表川东到成都参赛,因好奇龙抄手等小吃,拉肚后表现不佳,最终得了第四名,前三名都入选了国家队。他报名参加空军,从余报名者中入选,然而因抗美援朝战事放缓,他又被退回。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湘西的安江农校。同学在地图上找了半天没找到,劝他说那里比较偏,会一盏孤灯照终身。袁隆平说,没事,寂寞时我就拉小提琴。

到了安江农校,第一年,袁隆平负责的教课任务是俄语,后来改为教遗传学。研究杂交水稻后,袁隆平和妻子聚少离多,为了抒表思念之情,袁同学给妻子写了无数封情诗,“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西东,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就是他的著名诗句。晚年的袁隆平,喜欢踢踏舞,热爱气排球,同时也是个猫奴。他的爱猫名叫“袁花花”,花是稻花的花。

在华静看来,“孩子的智商如同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宝库的钥匙。”

同时,由于母亲总是报以宽容而淡然的态度,袁隆平在各项才艺取得进步或失败后,都不会过度骄傲或气馁,反而生出了一种浑然天成的洒脱。

也正是这种不功利的洒脱,才帮助他找到了人生中最热爱、最甘愿付出一切的事业。

最早重视英文启蒙的母亲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被分配到遥远山村的教师,在被誉为不可能的水稻杂交领域取得突破,和他从小受到的英文启蒙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中,他说道: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在那个年代,单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坚韧去实现前无古人的科研成就,是没有可能的。

然而,得益于母亲从幼时就开始的英文启蒙和熏陶,袁隆平才得以大量阅读超越时代认知范围的国际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取得启发和思考。

袁隆平说:“英文是非常严谨的语言,而水稻育种是专业的学科,想用英语介绍水稻育种,要应用大量专业的词汇,即使专业翻译,都难以办到。”

这些英文所赋予袁隆平的益处,还伴随了他的一生。

他发表了论文60余篇,出版汉语、英文专著6部。

在日后的国际学术交流讨论中,袁隆平都熟练地运用英文进行交流、技术指导、和宣读论文。

袁老曾经以流利的英文完成了长达20分钟的演讲。开场时袁老说:“IspeakbrokenEnglish”,然而演讲全程,未见停顿或错误。

去年11月,袁爷爷团队的双季稻晚稻亩产,达到了.7公斤,破了之前的纪录。

得知这一消息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直接飚起了英文:

“Excited,morethanexcited!”

养娃很“鸡”

望子很“佛”

“素鸡”妈妈们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向来“鸡”过程,而非“鸡”结果。

他们为教育的过程付出十倍的努力,但是对于结果以及孩子的志向不加干涉,心态平和。

袁隆平的妈妈华静女士、父亲袁兴烈先生,就是这一理念的突出代表者。

虽然在早期的教育中,华静当起了全职妈妈,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接受全英文教育,鼓励孩子发展各种特长。但是在袁隆平落选空军,决定将农业作为毕生的志向时,他的父母却表达出了一致的支持和认同。

在那个年代,高知名门出来的贵子选择农业,可不像如今学习“食品工程”然后入职科研所那么高端,他可是真真正正要去偏僻的田间耕作终生的呀。

受过教育、见过大世面的华静女士不会不知道这一切。但她还是毅然地支持了儿子的选择,跟随袁隆平一起,后半生迁居在了安江的农田间。甚至最后在乡村离世时,都没能见到在长沙开会的儿子一面。

对于一个生长在大城市、从未体验过耕种的名门小姐来说,这真的是莫大的勇气。

用袁隆平自己的话说:“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在这勇气之后,也蕴藏着父母最深情的爱。

她培养袁隆平热爱生活、才艺全开,不是为了仕途俸禄、登峰造极,而是纯粹希望他成为一个快乐有趣的人,造福人类的有用之人。

他不必身居要职、光宗耀祖,但他可以在无人的稻田中拉小提琴,可以为了寻找失踪的同学游江数十里,可以为了面黄肌肉倒在田间的农民,付诸终身。

从摇篮里就开始讲的人生哲理

在年的北平,很多女性目不识丁的情况下,名门出身的华静竟然是一位资深的哲学爱好者。

在众多哲学大师中,华静最爱尼采。从袁隆平出生起,华静就在摇篮边给他念着尼采。

袁隆平幼年时,华静没有拿县城的语文教材给儿子当课本,而是选择了尼采的哲学巨著《悲剧的诞生》当作启蒙教材。

人生的哲理,她在每一次的母子对话中、睡前故事中,以及自己的行动中,都如春雨浸润般灌输给孩子们。

她用《囊萤夜读》的故事告诉孩子应当勤勉学习,用《狐狸觅食》的寓言告诉他应合理克制自己的欲望。

而这种亲密而富有智慧的交流,即使在当代,都是千千万万家庭、千千万万父母和孩子之间,无法达成的。

有一天,袁隆平在嘉陵江游泳,捡来一块亮晶晶的石头,回家后,他拿给母亲华静。

华静看了看,告诉他这个不是钻石,因为钻石的色泽真实而自然。母亲接着说,就像人生的色泽,也要真实而自然。

他问:“什么是人生的色泽呢?”

母亲微笑着回答:“虚荣不是,浮华也不是;得意的脸不是,骄傲的心也不是;名位不是,权势更不是。人生的色泽不是别的,是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最美好的道德品格。”

几十年来,袁隆平始终都在用母亲为他树立的一个信念支撑着自己,而这个信念就是“一生专心做好一件事,并自其中寻找到人生的真谛与价值。”

哲学有时带给我们更多的,就是这种弥足珍贵的信念的力量,是对于生命、存在、和一切无限的思考。

年,袁隆平在14万株稻苗间,找到了第一代不育株。

年,不育株一夜间被人拔空,袁隆平寻找了三天三夜,最后在一口井中找到漂浮着的5根秧苗。

在云南遭遇大地震,袁隆平和助手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大洪水中,他们将秧苗带土挖出,漂游转移。

在袁隆平的信中写道:“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有时,在人生无尽的琐碎、坎坷、困惑、痛苦面前,我们很容易被一根稻草所压垮。

然而,原生家庭所给予的信念和哲思,往往又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是溺水时唯一的一把扶持,是维持我们义无反顾走下去的真心。

后来,早已在实践中参透了人生百般哲理的袁隆平,在晚年时确显得更加谦卑、自省。

他尽量远离喧嚣,也反感倚老卖老。

澎湃的记者问他:您是几代人都非常敬佩的偶像,能给年轻人一些人生方面的建议吗?

他答:人生啊?这是哲学问题,我不懂,问哲学家吧!

我想,一辈子的那些功德威望,袁老早已不愿多讲。

关于人生,他只是想等到和心爱的妈妈重逢后,母子二人坐在草垛边再一诉衷肠吧。

教育本身就是一场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而袁老的妈妈华静,就是我心目中妈妈最完美的形象。

在她的身上,我能依稀看到我温柔坚定的外婆和妈妈的影子,也希望自己有一天终能成为这样的妈妈。

谨以此文献给袁隆平院士,以及他的母亲,华静女士。

文章部分文字及插图资料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ndonghuia.com/ydhch/26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