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573035558327990&wfr=spider&for=pc

站桩功里的说法是练功力——自然力,在气功界与中医的说法是锻炼真气,或称“元气“先天之气”。而意拳站桩功是讲人的意念的,故而在练功之初着重点先练“意运用了通气法,锻炼出可以任意调动的功力。拳是搏击之术,招招不能离意,想叫气到哪儿,就可以到哪儿,即便是手指、脚趾、耳朵或眼睛都可以到。意拳所谓“意自形生,形随意转”即是此义。

由于练功的目的不同,功法有別,在练功过程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异。硬气功、内家拳等,在练功和运用技巧中,始终贯穿着意念。而为养生与祛病的静功却不然,练功之初是以意克制意,就是我们常说的,练功时需要排除杂念。所谓杂念就是在头脑中被动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念头,被动出现的杂念都要排除。在练功中更不能主动地思考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亊情。练静功时应做到“无思无虑”、“人我两忘”。佛教叫做“人空门”、修“定”,意即让意念四大不着,万有皆空;小乘佛教讲练到“无我”——“人我空”,大乘怫教讲“法空”、“法无我”;道教讲“虚无“无为”;老子讲“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庄子■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练己》中说“内以养己,安静虚无”;《黄帝内经素问》中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由此可知练养生或医疗疾病的功法,要求的是松、静、自然不论在练功的初期还是中期,都极少运用意念,往大部分时间中意念处于静止状态,越练到高层功夫,思想越应“虚无”。

(一)意念指导放松

放松就是练功者在练功的过程中始终使全身没有僵紧之处,让全身保持舒展、柔和而又挺拔之态。养生功要求的放松,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僵了影响“功力”的发挥,“懈”了“功力”同样不能畅通涌观。对放松的益处古人早有论述,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三宝》中曾这样写到:“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就是对全身放松的写照。养生法要求除全身放松之外,还要根据治病的需耍安排局部放松。各种病的放松方法也有不同,无法一一介绍,兹将普遍使用的用意念指导放松的方法简述如下。

1.全身放松法

练功者按要求摆正姿势,然后用意念命令头、身与四肢以及膀关节等部位全部放松,使全身上下没有执着之点。在练功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松而不懈,舒适得力?所谓“得力”,就是站得既舒服又能提高自然力的增生。如果练功者感觉某一部位尚有执着,可以把该部分轻轻活动活动使之放松,切记不可猛动。

2.  口腔放松法

二唇较合或微有縫隙,上下牙不要接触,舌耍自然。练功时,无论为治病还是为防病健身,都必须让口腔与精神放松不仅可以辅助大脑中枢得到准确的信息,而且能促进口腔肌肉及牙体、舌肌的平衡运动。口腔放松时,牙休及舌尖上会产生令人舒服的功力感。

古养生功没有“放松”这个词,只要求虚静或虚无。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悟元子的《神室八法》中云“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浑沦不散”,又云“至虚则无物不包,无物不容”。只有在至虛、至静之际才可挖掘潜能——真气。古人所说的“虚”,既是清静无杂念的意思,也含有放松的意义。

放松是站桩功里很重要的一步功法,因为这个功法耍求用静立不懈的姿势练功,若全身有一处没有放松,就不能长时间地站立。如果放松运用得当,会久站不疲劳,并能很快地挖掘出体内的潜能,发挥真气的作用。这不仅在练功疗疾方而能产生极好的效果,在日常生活里如会运用全身和口腔这两方面的放松法,则能保持身体轻松舒服不易疲劳、舌、牙健康,口腔不易得病。

(二)意念的运用

养生功是大成拳(意拳)的基础功,意是意拳的核心,因此,很多人认为意念必然也是养生、祛疾的核心,在练功与治病中必定吋刻离不开意念。其实不然

养生功运用意念的时候并不多,除用意念指导放松之外,再就是以意念克制意,要求“凝神“定意”、“万物俱息”。

1.以意志制意

练功时往往会产生出不是自己所要想象的事物或景象等杂念,产生了杂念则干扰人静,必须立即用“有志向”的意念将它排除。所谓“有志向”的意念,就是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意念。比如想一件令人愉快的亊或一个外景,都是有所为、有目的的,这就是“有志向”的意念。这种有志向的意念,有的人用得次数多,有的人用得次数少,也有的用不着。这种情况,与练功者的年龄大小无关,而在于练功者的性格,接受功法的能力及练功时专心的程度。有的人好静,练功时不爱多思素,杂念少,因此容易人静,这就不需要用假想、假借这种志向的意念;而有的人在练功时一闭眼就杂念纷呈,就需要用有志向的意念想象亊或物把它排除。杂念纷呈的人不但在一次练功中需要运用几次有志向的意念,而且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得用排除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杂念排除后,要立刻将正确意念收敛,进人入静状态。如果掌握好这步功法,产也杂念和运用有志向的意念的时间也只是刹那间的贵。从时间上计算无论运用多少次有志向的意念,连杂念占的时间包拈在内,也比静止的时间短少。但有的练功者产生了杂念任其泛滥,忘掉自己在练功,而把练功的这部分时间变为打腹稿、做计划或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亊情的时间,这不是练功的正常现象,这属于弊病。若练功中出现这种情况,应多釆用几种排除杂念的方法及时纠正,只耍练功者专心致志地练功,做到心诚志坚、意志专一,这种弊病不仅无机会出现,即使偶尔出现也能够立刻将杂念消除。

杂念在练养生功这种特殊坏境中是可以克制的。克制时间的长短是依毅力而定的,毅力坚强,训练的时间就短,毅力不坚强训练的时间就慢一些,只要没有“走火人邪”——出偏,一点儿也克制不住是极个别的。古人云“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白居易说“淡漠无它念,虚静是天师”,又说“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王芗斋先生则说“有我无我,绵绵如醉又如迷”。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人在练功吋不但能抑制住意念,深人静,而且还能在凝神时感觉到全身淸爽、心情愉悦。从这些练功的经验可见“凝神、定意”并不难,只要用正确坚强的意念把杂念克制住,是可以做到的。

养生法是王芗斋先生从多种古老养生术中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功法。既不“以一念代万念”,也不必先练几层功后再练“入定”,而是将姿势摆好后即耍求“凝神、定意”。这种方法减少了许多影响入静的意念活动。

2.祛疾时的意念

意是养生疗疾的组成部分,在应用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强调在练功过程中过多地运用意。养生功不练“周天运行”,所以不把意念活动作为本功训练;养生法也不完全靠意领,运用的是灵巧意、弹力,锻炼的是“形、意、气、血、力”的协调一致,是在不扰乱、不破坏自然力的基础上运用意。

(1)  不全用意领

用养生法祛病,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意配合松紧力,或意由形生,并且有的病不需要用意配合,只用姿势也可以达到医疗的目的。例如红斑狼疮,是一种难治之症,可是运用养生功治疗,只要将姿势调配得当,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全身性的脂肪瘤、全身性的硬皮症等,亦只要调配好姿势就能收到疗效。养生功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疗效,关键在于辨正施治,姿势灵活变通,因病设势、因人而异。例如,有两位腰肌劳损者,一位腰疼1年多,一位腰疼近4年,治疗时用的都是松紧力与意念配合的方法。腰疼近4年者在两个月内收到明显效果,练功3个月后止住了疼。而病史仅1年多的患者练了两个只腰疼并没有减轻。后来对他进行保守治疗,用“扶树式”与“坐式”,只用姿势而不配合意念活动,却见效很快,练功一个月后腰疼病得到满意的效果。从所举病例可以看出,用养生功治病,在姿势的调配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必须针对患者的身体条件和病情的变化,随吋调整姿势或变换方法,方能取得效果。

(2)  形、意、气、血、力配合协调一致

人的神经及各器官的功能通过练功可以得到强化,

更好地适应机体的需要。练功的过程就是机体内各系统功能调节的过程,练功者可用意念加以控制。比如,在练功中产生了杂念,有志向的意念把杂念克制住,经过反复克制,形成习惯,杂念自然不会出现或少出现。这是练功人静对功能进行了强化和控制的结果在练功疗疾时用这种强化的方法反复在大脑皮层中输人一个强烈的信息,那么所欲活动的部位在调节其功能的过程中就不会受到阻碍,就能自动完成所要求的动作。这个过程就是锻炼四肢、躯休与生理机能协调一致的一步功夫。

比如在教初学者时,学功者必然按照教功者所教的方法去摆手、摆臂、摆臀部和练习放松等等。当练过几天以后,练功者就用不着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着意去摆了,能很自然、较快地一站,就把姿势摆好。在疗疾的时候也是如此。开始练功时,患者自己不易协调外部的姿势与内部的意念活动。当练过一段时间,患者进人静功态练功时,就能自动地把姿势调整妥当,并且内外配合得恰到好处。例如,有位胳膊疼的患者,教功者告诉他在练功过程中,感到胳膊和肩肘不舒服时,可以假设肘尖下有木棍支撑,此时两臂会自动微微上翘,可以立刻解除不舒服的感觉,同时也获得进一步的疗效。但初练功者在开始学练的时候,往往协调不好,有人使双肘下沉去找“木棍”,也有人将两肘翘起等“木棍”来支撑。结果适得其反,反而使两臂不是下垂了(懈了),就是又端又撑(僵了),使肘臂更加重了难受。但经过几次后,只要意念一动(心中略微一想),两肘下边就似有木棍支撑,双射就能自动微翘,这时,气、血、力也到了,立刻感觉到两臂轻松舒服,而且肩也轻松下来。此后再练功时,即能自动调整,内外协调,形成形、意、气、血、力互用。

3.灵巧意,弹簧力

养生法里所运用的意念,无论是以意配合松紧力,或以意领气血力,时间都是短暂的。在练功过程中调动一下姿势或用松紧力,都包含有意念。但是,在刹那间把姿势调整妥当,或使用了松紧力,应立刻把意念收敛进行凝神练功。练功能深入静的人以意念配合松紧力或调配姿势,都可以成为弹缩动作(即肌肉快速的收缩运动)。养生功把这样的意念活动称为“灵巧意”,“弹簧力”。例如有位患腰椎间盘突出十几年的患者,天天腰疼,坐下时须慢慢坐,起来时须扶物。他初学功时,练了二十多天没有收到明显效果。对此,教功者在患者练功时,两手扶住患者的两胯,轻轻说了声“坐”,患者腰部疼了一下,但收功后感觉腰部很轻松,疼痛减轻了。取得疗效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的治疗事先并未告诉患者,患者没有丝毫精神准备,正处在平静的凝神状态中,精神稳定,气血旺盛。当教功者对患者说“坐”的同时,将患者的腰跨往后搬了,患者在不知是怎么回事的刹那间,臀胯随着教功者搬他的手往下一坐,他的意念刚到腰胯间,医疗即结束了。这种意念就是上述的“灵巧意”。患者在刹那间必然产生一种“力而这种力顷刻即失,它具有弹缩性。这样运用既不破坏整体的功力,又能有针对性地疗病,所以荞生功里把这种力叫做“弹簧力”。患者自己运用这步功法的时候也是用意念一点,或将姿势略加调配即可。既不用意守,也不必频繁地运用意念活动。

(三)意念的克制

悟元子在他的《修真辩难》中说“四大不着而身斋,诸缘倶息而意斋,回光返照而眼斋,声音不人而耳斋,香臭不到而鼻斋,是非不动而舌斋,心境为内贼,此境有视神居之,为百劫轮回之种子,此境不斋,六境无益”。玄中子说“当坐时欲求能静,务宜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非莫问,人我两忘,百念俱息,八风不动”,即可达到少林六祖慧能所说“明心见性”。

从古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欲得自然力出现,必须克制意念,但只克制意念令其人静还是不够的,与此同时应使耳、眼、鼻、口、心、意六根清静,精神稳定,而且需要抑制睛动,《大乘义章》云“摄心住缘,目之止”。精神、眼睛、意念三者之中如有一不能止动,则会相互干扰。练功时双目虽然闭合,但暗仍有浮动,意念被触及也会随之活动。如果精祌稳定不下来,眼睛、意念虽然没有活动,但这个时候还是能淸楚地感觉到眼球是浮摆的,意念虽无又若有。意念如果制止不住,对眼睛、精神的干扰就更大,从而影响人静。欲得功力充盈,必须调整精祌,抑制睛动,克制意念,三者不可失

1.调整精神

调整精神就是让精神稳定,也可以说是让精神放松。

抑制住意念,精神不一定能得到稳定,如果精神仍有兴奋就很难进入深入静。古人云“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而欲念生焉。”(摘自《清华秘文》)在初学功的患者中,有时见到这种情况:在练功过程中确实无思无虑,意念被约束住了,但就是精神没有稳定下来,练完功后不但没有轻松畅快感,反而感到头部发胀。如果精神稳定,六根清静,练功时可感到心旷神怡,精力旺盛,而且不感觉练功的时间越_越不想收功,陶醉在妙境之中。王老先生的“绵绵如醉又如迷”,说的就是精神稳定,抑制住了意念感到了舒服的情景。如练功到这一层次,收功后会有一种心明眼亮之感。

精神稳定的方法是:在摆好姿势开始闭目练功的时候做个深呼吸,随着呼吸体会胸前好似有股电流,经腹、腿直至脚趾,随之全身和精神都放松稳定下来,这个方法只要认真练习几次,就能体会到“电流”流动,也就可以使身体和精神都能放松。若在练功中觉得精神又要浮动,就用口腔放松法导引稳定,即闭目似想非想地体会口腔放松的情况。如在练功过程中精神反复活跃,则可反复地从下眼皮往下领意,反复地用口腔放松的方法,也可用气沉于小腹的方法将精神收拢起来。气沉小腹就是把腹部放开(类似轻轻的鼓肚子),让气沉于小腹中,此时能感觉到从肚脐往下热乎乎的,但不可长时间体会,否则变成“意守”。

另外,所患之症不能闭目者可以睁眼练功,但必须注意让精神非常稳定松适。两眼放松不可用力,往远处平视,保持似看见似看不见——视而不见的状态。如眼晴感觉疲劳就慢慢闭目练功,眼晴闭不住时再缓缓睁开,累了再缓缓闭上。如此反复练习,到能较长时间地闭目时就不要再睁眼练功了,闭目练功可以帮助精神放松。

2.抑制睛动

《清华秘文》中说“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庄子》中云“目无所见”,“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欲获得功力,在制止精神浮动之际还应制止睛动,方可如古人所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制止视神游动的方法,对于初练功者要保持将要人睡时眼睛的状态,体会不再睁睛的感觉练习定睛。也可采用让视神散于外眼角的方法,散在一侧也可,散在两侧也可。注意不要意守在此处,略感视神往眼后散了,即刻凝神人静。

定睛要有训练过程,需反复练习。以上两种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初练功者,但无论哪一种都不宜在练功中运用较长的时间,用的时间长了,容易使抑制过程在大?脑中占优势,使人易困。用以上方法锻炼一个阶段后,可改用视神止于下的方法来定睛。养生功中的姿势大部分包含着诱导视神止于下又可以定睛的窍门。例如抱球势,假设抱着个气球,既不可把气球挤坏,又不可让气球落地。这就可以诱导意念集中,视神下视,同时也就定睛了。再如扶按势,假设双手扶在水面上,则可感觉到手下有漂浮力。其他姿势虽然对治病各有针对性,但在诱导视神于下、定睛、意念集中等方面都相同。

3.克制意念

能否人静是练好功的关键也是治病的关键。这个功法是上乘功,有促进人靜的优越性,一不用注意呼吸,二不用意守,三不用一招一式的活动,没有启动思维之刺激,这就给人静创造了好条件。只要将杂念排除,做到古人所说“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无视无听”的功夫即成。若达到这种人静功夫,重要的在于对精神、眼暗、意念调整的程度,对三者抑制得好入静就快,抑制不住人静就慢。从众多病人练功的实际情况中可以看到定意、入静不难#!(到,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练功就能对意念、眼睛、精神约束住,闭目即可无思无虑地人静练功,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种情况不取决于年龄的大小,而与人的性格有尖,与练功的诚意及恒心有关。有人性格好静,心又诚,开始就能凝神人静;有人好动,爱思素事,人静就慢;但有人性格虽好静,练功却心不专,人静也就有困难。对后而两种人来说,需要有个锻炼过程,只要运用好排除杂念的方法,

反复地进人意念克制练习,绝大多数人能达到凝神、定意。只有极少数人例外。还有些人必须在淸静的地方练功,环境稍乱点就练不下去,这也是练功不专心所致。如果心专,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练功。有的人特意到嘈杂的地方去练功,锻炼自己的性格。古人说“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方即方,显晦逆从人奠测,教人争得见行藏古人这种练功的精神值得学习。对于练功需要达到人静,《庄子■在宥》记载“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克制住杂念,方宜于养生易于祛病。

虽然姿势和放松对练功起着相当有利的作用,但如果练习不好入静,同样会影响疗效。人静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的抑制中,这不但保证了各种反射活动的精确实现,而且对脑细胞生化成分及生理机能也具有调整和恢复的作用。实验表明,入静时交感神经张力下降,副交感神经张力提高,二者的协调使机体处于一种松弛状态,对防病治病皆有积极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讲,练功者意念进人稳定中,如能再进一步加功,全身即可“融”于功力中,物我浑然一体,产生较强的生物电,即古人所说:“湛然不动为寂,神光朗彻为照,至此境界使这寂而常照,照而长寂,寂照纯一,天人相合。”这种现象就是修炼家所说的“如大圆镜”,佛教称作“大光明藏现代人则称作“场”。这种生物电不论自己能否看见,凡是认真练功者都会产生,并且随之而来有各种妙感,身休内部发生各种功能性变化如在这时治病,一触即灵,一触即见效。若无病能做到这种程度,练一二十分钟就会感到身体比睡一个午觉还舒服。  \

根据王芗斋先生教功疗病的经验和众多练功者的实践证明,能深人静者,无论患有什么疾病都能很快收到疗效,不能人静,疗效就差。患者练功时必须认真掌握每一步功法,尤其人静至关重要。王老先生讲“虛灵守默,静会全机”,“内外温养,神不外溢,中正圆和,强身祛病”等就是此意。

(四)排除杂念法

养生法要求的入静不是一般的平静,而是要练到定意、凝神。定意、凝神并非是困了欲睡的状态,而是练功者在头脑清醍的情况下,把意念约朿住,进人到深度养生功能状态。初练功者可用稳定精神的方法排除杂念与诱导人静,即摆好姿势做个深呼吸,随之体会似有股电流从前胸直至脚趾,同时使精神和全身放松诱导人静,这样就逐渐使大脑进入抑制状态。如果杂念又来干扰,可用前文所介绍的气沉小腹,体会口腔放松或轻轻地把眼睛挤一下等方法,也能排除杂念。当用这些方法仍然排解不开时,再做深呼吸,但这个方法不可过多的运用,用的次数过多反而会干扰入静。用挤眼法祛杂念既简单又省事,是排除杂念的一种好方法,但也不可反复多用,此法用得多了有使抑制扩散导致困睡的可能

(体会口腔的方法多用几次无碍)。其实,杂念并不可怕无须紧张,最好是听之任之。杂念来了不要急躁,也不要硬行地把杂念堵回去,保持情绪稳定平心静气地练功,杂念会自然消失,这个办法也属于排除杂念的一种好方法。听之任之的意思并不是让杂念任其泛滥s但也不是硬行地阻止,而是在产生杂念时不随着它往下思索,硬行将杂念截回去容易造成头晕、头疼等症  了

按照以上所说的方法,如果仍不能排除杂念的干扰,可以用假想、假借、体会己身等方法把杂念排除。下边介绍几种假想、假借的方法,练功者可酌情选用。

1.假想法

(1)练功者如果在公园内练功,可以假想自己站在花丛中,百花吐艳,异香扑鼻,心情愉快地陶醉在迷人的风景中,使自己慢慢入静。

2)如果在松树下练功,闭目假想似看见这棵松树茂盛的形状,使心情畅快。还可嗅闻松树散发出来的香味诱导入静。

(3)  在公园内练功,可以想象青山、绿水、画廊、凉亭幽静雅洁的景象。

(4)  如果在池塘不远的地方练功,可设想看见水中的小鱼游来游去。

(5)  在池塘边闭目练功,想象荷花盛开鲜艳,诱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2.倾听法

(1)  倾听遥远的地方,似有似无的悠扬悦耳的识器声(切不可用力听

(2)  倾听遥远的地方,似有似无的风吹小草声,似感觉有凉爽的淸风吹拂着全身。

(3)  倾听遥远的地方悦耳的鸟鸣声。

(4)  如果在屋内练功,可以倾听钟摆嘀哒地响声,但不可数数。

以上4条倾听法,易发困者不宜用。

3.假借法

(1)  假借淋浴法。无高血压、头晕、头疼等病的患者,可以假设水从头上缓缓淋冲下来。如有血压髙、头疼、头暈等病者,可假借水从肩上、后背缓缓淋冲下来,体会水从身上往下流的舒服感。

(2)  假设自己站在温暖舒适的水池中,水从周围冲洗着全身。冬季练功时用此假借法最适宜。

(3)  假借站在柔软的棉花包上,身体悠悠荡荡、舒适自在地练功。(有头暈症者不宜使用此方法)

(4)  假设自己后背、臀部、小腿部都依靠在柔软、舒适的物体上,全身轻松舒畅地边休息边练功。

(5)  休会双手五指之间似有棉球之物,想让手指往一起靠拢,靠不进去;欲把五指的空隙分大一点,也分不开。体会五指间有一种麻酥酥的暖胀感。

(6)  假设两个膝盖部位有根皮筋挎在颈项上,脖子略一动,则感觉双膝往上提。这个方法既可以用作排除杂念,还可以用作解除两腿的疲劳。

(7)  体会鼻端与丹田成为一条直线,如觉得鼻与丹田没有对正,让头轻轻动一动,使其对正。用这个方法排除杂念的同时,也调正了姿势

(8)  可以用回忆往事法,想想以往在生活中自己所喜欢的事或物。

4.凝视法

杂念过多者或患有某些病不能闭目练功者,可用凝视的方法。如在屋外练功可凝视远方的大树冠,晚上练功可凝视天空,凝视物越远越好,以免过分仰头。目要微睁和放松,眼睛累时可慢慢地合上继续练功。

在屋内练功也可用凝视的方法,可以凝视对面墙上的山水画。最好画面上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河流、公路、画廊等。目需微睁与放松,凝视累了慢慢合上眼练功。

5.模拟打楞法

模拟打楞这种方法,适用于杂念过多而又不能假想、假借其他外景或事物锻炼人静的患者。

“打楞”,也叫愣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屮都有打愣的时候,人打愣时两眼一动不动地看着地上或某一物件,思维抑制了,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无反应,此时既不是人睡,也不是看不见东西、听不见声响,而是大脑里没有摄入任何信息。这种状态的实质是下意识的凝神,如果凝神的时间延长,就自然形成人静。这是无主动意识的自然打楞,练功时有意识地模仿打楞,是为练习人静,打愣一会儿觉得眼睛疲劳,就边闭目休息边锻炼,杂念来了,再慢慢睁开眼打愣。经过多次重复这个过程,就可渐渐练到闭目凝神入静。

以上所列举的排除杂念、诱导人静的方法,练习者切勿把每一种方法都试用一遍,应从中选择两三种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变换运用。排除杂念后,耍立刻把意念收敛进行练功,切不可抓住一个方法长时间运用,或把杂念排除了,还在想着那个事物,如果这样做,照样达不到凝神定意的目的,而是变成了意守。

王芗斋先生在站桩功中删去意守,是因为这种方法如运用不好,容易导致思想过分集中或出偏。思想过分集中,大脑得不到较好的休息,就不容易练到力贯全身。而且意守身体上某一部分或外景,也不适合每一个有病者

例如,有一位技术人员因搞技术研究,脑神经累出了毛病,并患有肠溃疡等多种病,医治了两三年无效,才改用养生功治疗,他在练习入静时非常困难,只要一闭目杂念丛生,什么样的方法都排除不开。后来教他用意守的方法,他任何事物、任何穴位都不能守,一守就头疼。象这样的患者,不但不能意守某一物体或穴位,连远听等方法都不能用,最后教他果用了模拟打愣法,由打楞引导闭目,逐渐进人入静他的脑神经疼痛症及肠溃疡等症收到了明显的疗效。

总之,养生法所采用的假想、假借、远听、凝视、

模仿打楞等等方法都是消除杂念的手段,不是目的。是用这些方法把杂念排除,“定意人静还应注意,掌握了人静的方法有时还会出现杂念,遇到这种情况就不必再用假想、假借等方法来排除,而用下意识的一动即可把杂念排除为最好,否则反而会启动思维兴奋,影响练功

所谓下意识,即似想又似躯体自动,这种动作不会触促使思维活跃起来。如体会口腔、实验手指之间的力以及练功中间的各种动作,都应用下意识来完成。在练功中运用“下意识”有两大益处:一是虽然有动作,但它不干扰入静,反而能帮助人静;二是它不破坏浑元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ndonghuia.com/ydhtxg/267782.html